宣传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教育   >   心灵驿站   >   正文

7个心理学效应

发布时间:2020-09-11    浏览次数:    来源:

01

飞轮效应

想到提上日程的作业,却不想动,拒绝进行下一个动作。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这种懈怠,既是拖延症的根源,也是万事开头难的体现。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暗藏着“飞轮效应”。
    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开始时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直到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才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
    这时,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地转动。
    这也就是,当我们熬过了开头,后面也就相对容易些了。

02

蘑菇效应

有时候总是觉得自己不受重视。做任务时明明比别人更认真,却会受到很多的指责、批评,功劳被无视,得不到赞赏。

这种失落和碰壁感,如同在阴暗角落里的蘑菇一样。
    “蘑菇定律”中讲到:蘑菇生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灰暗的过程,人的成长也要度过一段挣扎期。
    事实上,虽然“前途茫然”的感觉会持续在整个蘑菇时期,但只要长得够高够壮,就一定会被人重视。
    我们应该相信,所有的奋斗和努力,都可能是养育“蘑菇”的肥料。

03

鸟笼效应

什么是鸟笼效应?因为别人送了一只鸟笼,才养了一只鸟,这就是鸟笼效应。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意识被其他事物操控的情况,也正是鸟笼效应的 体现。
    逛超市时,常常为了凑满折扣下限,为了预想的附加价值,不自觉地往购物车里添了更多无用的产品,花了更多的钱。

事实上,鸟笼效应对于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关键就在于如何利用。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敞开的书比合上的书更容易让人想读。比如,想要养成坚持读书的习惯,就每天翻开想要完成的书籍,放在书桌上暗示自己。不要让书籍沉重的封面打败你, 不要让“鸟笼”束缚住你的生活。
    减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正向利用才是鸟笼效应的真正启迪所在。

04

野马效应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马的腿上吸血,它们在吸饱血之后就马上离开了,可是却有不少野马因为它被生生折磨死。动物学家分析道,蝙蝠的吸血量非常少,远不足致死。这些野马的真正死因是暴怒和狂奔。这和我们生活中有些人极其相似,因为一件小事而暴跳如雷,大动肝火。
    这样的人往往难成大事。他们常常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造成了像这群野马一样伤害自己的结局。
    事实上,生气常见,但若不加控制,就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人生失去控制,是从不会管理自我情绪开始的。感到不如意时,不如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陷入了情绪所带来的困境。冷静一下,重拾理智,再来做决定。

05

凡勃伦效应

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凡勃伦曾经提出: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受消费者的欢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进步,人们愿意花更贵的价格,购买更好的服务以达到享受的效果。
    但有些人喜欢买奢侈品,是做足了面子功夫。其中大部分是想借此来得到社会心理上的满足,而非真正在意其中的价值。
   事实上,自己的“身价”,有时候并不是外界的物质赋予的。而是内修。

06

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了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使出浑身解数,狂风呼啸,试图吹掉行人身上的衣服。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寒冷,把大衣裹得更紧了;而南风徐徐地吹动,使天气温暖起来,行人因为觉得暖和,相继脱掉大衣。
    这场比赛,南风获得了胜利。
    事实上,有的时候,处处给自己树敌、只想着强硬地和对方比拼,最后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如果能学会灵活地和自己的竞争对手相处,各取所长,互相合作,正面的效果就会有所体现。
    这就是温暖的南风力量。

07

毛毛虫效应

    为什么觉得自己明明很努力,却依然没长进?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做过一个实验:将毛毛虫首尾相接,围成一圈放在花盆边缘,在不远的地方撒一些松叶作为它们的食物。
    然而,毛毛虫夜以继日的不停绕着盆转圈,没有因为饥饿转向食物,最终精疲力竭,相继死亡。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工作数量绝对不代表工作质量。追求“量”而不顾“质”,只会郁郁寡欢,从而怀疑这件事的价值。
    只顾“埋头拉车”,全然不了解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直至力气用光,才猛然惊觉,之前做的都是无用功。
    在面对重复的工作和生活时,我们需要寻找自己的突破口。
    在觉得停滞不前时,试着抬起头,看看周围更广阔的天地。


Copyright © 2022 HUUC.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城建学院 学工部(处) 版权所有   豫ICP备13012610号豫公网安备 41040202000040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