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上午10点,河南城建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李亚红教授做客平顶山交通广播直播间,为听众答疑解惑。



主持人:众志成城,阻击疫情。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收听平顶山交通广播特别节目《抗击疫情 我们始终在一起》。
新型冠状病毒来得猝不及防,人们对于病毒的认识及防护却无法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研究及更新。在疫情面前,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可能出现紧张、焦虑或恐慌等情绪,感染者忧心自己的病情进展,未感染者也在担心自己或家人会成为下一个感染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为加强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心理疏导,全面推进危机预防与心理干预,进一步引导大众正视疫情,疏导不良情绪,做好心理防护,增强心理免疫力,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邀请河南城建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李红亚教授来到直播室,为我们讲解大家所共同关心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李教授,您好。
李红亚:主持人好,听众、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河南城建学院心理中心的李红亚老师,很高兴也很荣幸在这个特殊时期与大家分享心态对当前疫情的影响。
面对疫情,大家宅在家里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一些行业开始陆续复工,多数人包括学生还需要继续宅在家里。这部分长期宅在家里人群的心理状况值得我们关注。
1、疫情面前,人们会出现一些不同于平常的心理、生理、行为反应,这是正常反应吗?
李红亚:是的,是正常反应。个别的会出现异常反应。反应一定有应激源刺激,才会有反应。当前的疫情是应激源,在突发的疫情面前,大家都会出现应激反应。现给大家分享下什么是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各种紧张性刺激物(应激源)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两大类,也就是:心身反应。
应激源作用于个体,会出现生理反应,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垂体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和呼吸加速等;当前的疫情下,有人会有这种身体反应。比如你正走路时,后边的朋友恶作剧,从后面突然推了你一把,你什么反应?是不是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这时候就是生理反应。我们的古人先人在打猎的时候遇到猎物,就是这种情况,体内的肾上腺激素上升,心跳加快,呼吸加速,保持高度的警觉,来应对当前的困难。先人把有用于我们生存下的反应存在我们的基因当中,有利于人类生存,但应激源持久,生理反应会出现疲劳,会出现身体问题。
除了生理反应,还会出现心理反应,包括情绪反应与自我防御反应、应对反应等。当前的疫情下,有人会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
例如我接过一个电话热线,来电者是一个大二的大学生,他特别怀疑自己在寒假回家的途中存在被感染的可能。当老师跟他聊的时候,发现他回家的路途及乘坐的交通工具都是安全的,他被感染的可能性非常小。这个大学生也同意自己被感染的可能性非常小,但他仍然十分恐惧。拒绝和父母一起吃饭,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断刷手机,看那些与疫情有关的信息。老师进一步和他澄清恐他恐惧的是什么?他恐惧的居然不是,可能因为感染病毒会导致死亡。他听说在治疗SARS感染的时候,患者入院以后会使用大量的激素,激素会导致大腿股骨头坏死,在治愈出院以后会变成瘸子。他恐惧地说,他只有20岁,如果他真变成瘸子,那时候他该怎么办啊?女朋友也不好找!大家听起来可能会觉得,他的焦虑有点匪夷所思。但真的会有不少人在此期间,会担心一些看起来不得要领的,其实不必要焦虑的内容。
还有一个热线电话,是问他妈妈的,他妈妈今年50岁了,去杭州打工一年,年前回来,初五就突然出现不正常,他和他爸没办法,觉得是乡下冷的原因,初十就把他妈送到县城姐姐家,姐姐家有暖气,在他姐姐家二天,他姐姐就说妈妈一定有问题了,不吃不喝,也不睡觉,学生又让他姐夫电话过来,也说不很清楚,姐姐接电话也描述不清,妈妈光说她过不了这一关。让他妈妈接电话,妈妈开始不接,他姐姐说你儿子给你找的最好医生,她接了,她说她有罪,老天爷来惩罚她那,问她什么罪,她不孝,去打工,不管老娘,老娘在吗。在,身体好吗,她有病,什么病?精神病,马上警觉,她又说这一关过不去了,说话中特别焦虑,什么过不去了?她说别问了,你快去打110,让警察马上把我抓走,枪毙,这疫情是冲这我来的,把我揪出来枪毙,就拯救了大家。她觉得多数人是因为她传染得病的,这种自罪妄想、被害妄想,又有遗传史,因疫情诱发精神病,让她孩子领她见精神科医生。
在疫情下,问问自己,看微信,感动的掉过泪的有没有?哭过有没有?看微信视频上有人在自家屋子里拍旅游的大笑了有没有?在家葛优躺的有没有?有事没事刷手机的有没有?紧张的有没有?焦虑的有没有?恐惧的有没有?孤独的有没有?烦躁的有没有?被困的感觉有没有?计划打乱的有没有?有中枪的吧?没反应才是不正常的,相信人的适应能力非常强,不然为什么人类经常号称人是地球之王呢?但是刚才讲了,过度的反应,就如我讲的两个热线案例那样,出现了心理、行为等一系列异常问题。
2、面对人们情绪、躯体、认知、行为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如何疏导?
李红亚:我们要知道,应激反应是刺激物同个体自身的身心特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由刺激物引起,还与个体对应激源的认识(也就是对当前的疫情认识)、个体处理应激事件(比如经历过2003年的sars)的经验等有关。
疫情下,有人会在不自知的状态下,陷入“过度应激反应”的困境,无法自拔,出现心身的反应。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缓解过度应激反应,从而维护我们的心理健康。
1深呼吸法。深吸气,慢慢再呼出去,多做几次就可以缓解紧张情绪。
2蝴蝶拍。双臂在胸前交叉,双手轻拍自己的双肩,注意速度一定要慢,好像母亲在安慰受惊的宝宝时的力度和节奏。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内在的父母”,我们可以用这个动作来安慰受惊的“内在的儿童”,使心理和躯体恢复和进入一种“稳定”状态。
3.宣泄法。找一找自己人际关系支持资源,打个电话,给亲人、朋友啊、或者心理热线。一定打能给予自己支持的人,或能给予自己指导、给予自己精神鼓励的人。也可以问问他们的感受和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事情没有,也可以在微信上进行关心宽慰和支持性的留言,帮他人也是帮自己,支持别人是收获深厚满意的人际关系、改善自己情绪的最好的方法。我省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都开通了热线电话。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你觉得这样自己不孤独。我们学校的心理援助热线:0375-2089511,这个热线对全校师生也对社会。
4.转移法。给自己做个计划,建立新的生活和学习模式。其他的交给医生、科学家,做我们能掌控的事,做我们原来在家想做而一直没有去做的事。比如,陪伴父母,比如看书,唱歌,网上学习等等。
5.感恩法。在内心里感恩5位你想感谢的人;或,写出(说出)5件让你感恩的事情。可以在内心里默默对自己或他人说:愿我(他)平安;愿我(他)健康;愿我(他)安宁;愿我(他)快乐;愿我(他)轻松自在。感恩在心理学中最有心理力量的。页是积极暗示。
6.认知改变。大多数人,在当前情况下出现的紧张和恐惧,实际上是人对传染的恐惧,死亡的恐惧,也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当认为是正常的反应,也就是接纳了自己的情绪。学习身边的榜样,改变对自己当前状况的认知。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也都宅在家中,他们做了什么?我们可以效仿哪些好的行为?除了不能很方便地出门以外,还获得了更多的时间,我们可以利用这来之不易的空闲时间让自己放松、充电、提升。通过与亲朋好友的交流,发现自己担心的事件99%的不可能发生。找一找正向认知信息资源,任何事情都有正负两个方面,过度关注负性信息,情绪就会焦虑恐慌。关注信息客观真实,情绪就会稳定积极有力量。积极认知是人生存的智慧。不信谣、不传谣,不去过度关注灾难性信息,规定时间关注官方最新报道,要坚信众志成城,定取得抗疫胜利。
7.行为改变。进行一些身体的锻炼,比如上跑步机、做瑜伽、做冥想。做一些平常无暇完成的事情,比如画画、做饭、手工、收拾房间。陪伴父母家人,一起游戏、读书、讲故事,增进与家人的感情,也弥补自己平常没有时间家人的内疚;身体的行动和以及与家人的互动,会有效地转移注意力,减轻焦虑的状况。当然我们要按照政府的要求的,少出门儿,勤洗手,就不会传染或减少传染。每个人都这样做的话疫情很快就会过去了。
3、对于大学生、中小学生这些青少年儿童和他们的家长,应该怎样分别调适好自己的状态,如何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学习、娱乐时间?在疫情期间多安抚、陪伴孩子,是不是会平稳地度过这个阶段?
李红亚:学校推迟开学,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增加了。对学龄前的孩子,家长的陪伴很重要。可以跟孩子一起设计一些互动的小游戏。如果孩子对疫情好奇和提问,家长应该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借这个机会教孩子学习健康知识、让孩子有安全感,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有几点要注意:
第一,家长和孩子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上,一起讨论制定这段时间的生活和学习计划。
第二,生活计划中要包括娱乐和做家务的内容,最好是能够和孩子一起做事情,特别是如果家长延期上班,或者在家时间比较长,有时间陪孩子,这是难得的增进亲子之间相互了解的机会。
第三,学习计划要按照学校的要求,通过空中课堂等在线教育进行学习。很多家长快疯了,要学下载钉钉,还要和孩子进学习班签到等等,也逼着家长在迅速成长。
第四,家长的情绪很重要,尽量不要太焦虑,不要太着急,保持情绪稳定。对于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孩子来说,父母情绪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影响很大。对青春期以及刚成年的孩子,应当尊重他们对独立和独处的需求,多商量,少管制。
第五,家长要了解这样一个事实,每一次经历都会成为阅历,每一次灾难都会促进人类反思。未来我们的孩子都不敢吃野味、蝙蝠了,与大自然和平相处,中国有句俗语,事不过三,2003年sars那一次,包括这一次,我们记住了深刻的教训,我们要把疫情当教材,让孩子,敬畏自然,珍惜生命,我们让孩子向钟南山教授学习,学习他终身学习和工作,要孩子有终身学习的理念。钟教授60多岁时,还带领医务工作人员抗击非典,如今,84岁了,他依然挂帅亲征,赶到武汉与冠状病毒斗争,真是我们的学习榜样,也是我们学习的动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好好学习,要孩子做一个像钟教授那样有知识的人,成为国家和人民的中流砥柱,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4、居家的老年人应该怎样给予他们更多心理支持,如何沟通、帮他们科学地认识疫情?
李红亚:心理支持,多陪伴,多倾听。家里有老人的都知道,老人是很倔强的,在他们有生以来没见过的疫情下,他们是不太好接受禁足和戴口罩这些做法。面对执拗的老人,想要改变他们的想法和做法,要有三个妙招:耐心、信任、证据。对待老人要有耐心,要对老人充分信任,老人能完成,不能持怀疑态度。要让老人看到充分的证据,老人的经历比你多,如果你想通过你的嘴改变他的想法,那太难了。可以看准时机,让这些话从“权威人士”的口中说出来,就可以让老人改变观点。这个权威人士可以是老人尊敬的人,也可以是专业人士,比如钟南山教授。
5、来聊聊疫情期间,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吧。
李红亚:好的。孕产妇、慢性病患者是会有双重压力,可能会更敏感,更担心,更容易诱发出心理问题。家人陪伴和耐心倾听很重要,给安抚、安全感很重要。比如说,慢性病人长期吃药,去医院去药店会很纠结,那家人帮助去取,给他安全感。
6、我们知道,担心、焦虑、害怕的情绪是对突发事件的正常反应,怎样引导患者(康复患者、疑似病例、隔离观察者)和他们的邻居接触恐慌忙乱情绪?
李红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行动上积极应对:保证正常作息、保证饮食和睡眠,适当运动和娱乐是维持自己身心稳定的基本条件——保护易感人群。
一定要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切断传播途径。
如有潜在接触史,需留意自己的症状,必要时自我隔离,积极就诊。
2、做好心理上的自我调整
相信政府所公布信息的权威性,不要轻易相信未经核实的信息,做一些可让自己更开心的事情。
3、焦虑恐惧情绪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时,接受自己有焦虑和恐惧的情绪,这是个体面对危机时的正常反应,不要否认和排斥它们。可主动学习了解相关知识,增加知识储备,以帮助周围的人或供必要时使用,在主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可提高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而不仅是被动接受谣言而引起恐慌。
很多时候恐惧和焦虑并不是因为信息缺乏,而是信息过载,不断更新的信息也在不停拨动我们的神经,如果你属于容易焦虑的人,建议适当与网络进行“隔离”,因为对于“恐慌”你属于易感人群,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做些能让自己感觉更好的事情,不管是看电视节目、看书、听音乐、运动、玩游戏,将自己注意力转移到能让自己更舒适的活动上可以放松下来。
当身心因此受到严重影响时,不要忘了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目前网络和电话咨询是比较可行又安全的方式。
6、“信息过载”现象与“返工潮”的到来,往往容易给公众带来哪些焦虑情绪,如何疏导?
李红亚:合理关注疫情,“定时”而非“时时”,把主要时间完成自己重建的生活、学习、工作计划中。否则会出现不必要的焦虑。
关于“返工潮”的到来,一定是各地疫情的好转才开始返工,应是好的消息,但“返工潮”的到来可能会给一些人带来焦虑情绪,四面八方的人开始流动,交通期间安全吗?
这期间大家还需要做好几个方面:
(一)个人防护。
① 习相关知识,推荐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
编写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或者官方媒介宣传的;
②不聚会,尽可能待在家里;
③外出时要戴好口罩,注意与他人保持距离,减少接触;
④回家要先洗手再和家人接触;
⑤保持正常作息规律,合理饮食;
⑥适当运动,提升自身免疫力;
⑦出现轻微症状如咳嗽、低热等,不要恐慌,很可能只是普通感冒,或仅仅只是紧张引起的躯体化症状;
⑧如有感染风险者(接触感染者或疫区经过史)或发烧要自我隔离,及早就诊。
(二)调整心态。
①保持平常心,情绪波动是人的自然现象;
②相信政府,相应科学,相信医生;
③控制使用手机和看电视时间,适当“隔离”相关“肺炎”过载网络信息;
④接纳自己负面情绪,陪伴自己并与自己对话;
⑤出现失眠、焦虑、抑郁,控制不住的洗手等情况建议寻求正规的心理援助(全国各地的免费心理援助热线和医疗机构心理门诊等);我们学校的心理援助热线:0375-2089511.
7、在疫情面前,即便是身强力壮的人,都会显得弱不禁风。对于老百姓来说,除了拥有良好的心态,做一个心理健康,积极应对挑战的人之外,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我进行保护,才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给大家几条关爱自己和身边亲友的心理健康小贴士吧。
李红亚:好的,我这里有10条心理健康小贴士,分享给大家。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尝试寻找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事情
2.多和朋友们联系。建立良好而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有力保障。
3.学会面对失败。成功没有捷径,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人都是在挫折中成长的。
4.接受自己全然为人,不是神。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5.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求精而不在多。
6.有规律地锻炼。在家也可以运动,做八段锦,广播操,瑜伽等运动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保证睡眠。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更开心。
8.慷慨。现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你也没有太多时间。但这并 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9.勇敢。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依然向前。
10.感恩。表达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对自己的帮助当成理所当然的。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和积极的心态。积极心态能增强人的免疫力,积极心态能帮助我们战胜疫情,积极心态能帮助我们度过这一非常时期。
主持人:听众朋友,刚才李教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解了在疫情阻击战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以及应对措施和疏导方法,为我们做好“心理防护”,提高“心理免疫力”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和专业的指导,让我们受益匪浅。十分感谢李教授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做客《抗击疫情我们始终在一起》直播间。
(转自平顶山交通广播公众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HVbEmy_8W9dMcwzJxrC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