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城建心理小课堂|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

发布时间:2025-01-10    浏览次数:    来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既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同时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未来。努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每个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民族复兴的战略选择。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家境贫寒的小文是某大学的大一学生,刚刚来到大学时,她常因为家境贫寒而感到自卑,不敢与人主动交流,总是一个人低着头独来独往。很快,小文的“不合群”被宿舍的另一位同学注意到了,她主动邀请小文和其他两位室友一起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接受沙盘治疗。两个月后,小文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优点,明白了贫穷并不可怕,逐渐变得开朗起来,以前的那些烦恼被身边朋友温暖的关怀成功疏解了。

案例分析:认识、接纳现实的自我与身边同学的真情关爱是帮助小文走出心理困扰的“妙药”。大学校园是一个小社会,宿舍更是一个小家庭。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会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都是大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知识是大学生增进自我了解和加强自我调节的理论武器。大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有助于维持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实践证明,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大学生,一般在自我调适、自我疏导等方面能力更强,其心理的健康水平也更高。

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相关课程,积极参加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自觉阅读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外读物,收看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电视电影等。总之要尽可能通过多种渠道,主动了解和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和自我调适技能。

需要注意的是,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时候一定要避免 “对号入座”,不要将各种知识片面地与自身情况联系起来,以避免出现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的情绪。

二、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进入大学校园后,大学新生首先面临的是环境适应问题,在适应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许多困惑。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日积月累就会成为心理障碍,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大学生应该正视现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首先,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应该时常关注自身发展,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保持适度的自尊和自信,客观、恰当地评价自己。

其次,培养学习兴趣。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只有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汲取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最后,保持乐观心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预防心理疾病的重要措施。当遇到挫折时不要消极退缩,而要合理控制和表达情绪,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才能有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增进人际交往

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健康的社会文化交往和实践活动,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经验,促进其自觉地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同时,健康的人际交往也有利于交往双方的学习进步、个性完善和身心健康成长。

四、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人人都可能有心理困扰,只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心理困扰的程度也不同。许多大学生在产生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后往往选择进行自我调适,这是一种良好的意识和选择。但当某些心理困扰致使大学生内心产生激烈的冲突,并影响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时,自我调适能起到的作用往往有限。这时,就应当积极向家庭、学校争取大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医生支持和帮助,尤其要及时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或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切勿想当然或不重视。

心理健康教育的口号是:人人参与心理健康,最终人人达到心理健康。只有从大学生自身层面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和不断努力,才能实现其心理的健康与充分的发展。

心理健康知识拓展

1. 培养积极的心理特质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快乐、幸福、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应该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规划好自己的时间,面向未来,活在当下。2.适应新生活进入大学阶段,大学生需要对新的校园环境、生活学习方式和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等方面完成适应。在转变的过程中,出现负面情绪是正常的。但如果长期抱着高中阶段的心态和定位不放,不进行灵活转变,就会陷入迷失和困惑。3. 主动寻求帮助人人都有心理困扰,只是因扰的程度不同而已。当大学生无法进行自我调适,负面心理影响到学习和生活时,应该主动向家庭、学校寻求帮助,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


Copyright © 2022 HUUC.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城建学院 学工部(处) 版权所有   豫ICP备13012610号豫公网安备 41040202000040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