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自我有这么多形式,到底那种才是真正的自己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心理学历史发展的长河里,那些心理学家是怎么定义自我的。
首先是精神分析的自我概念
弗洛伊德把自我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代表的是内心的欲望和本能,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超我代表的是道德准则和良心,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所以不难发现本我和超我是怎么样的?是矛盾的,常常会发生冲突,那这个时候自我就起到调节的作用了,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准备减肥,这个时候他非常想吃一个高热量的东西,这是什么我在指挥他呢,是的,本我,那他的目的是减肥,这个时候超我就会指挥他说不能吃,你在减肥,矛盾就出来了,自我就开始进行调节,那不吃高热量的东西,吃点减脂餐也是可以的。
然后是社会中的自我概念
库里提出了“镜像自我”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米勒提出了“主我”和“客我”。
具体怎么理解,我们来看《甄嬛传》中经典的一幕——“宛宛类卿”。
在华妃倒台之后,甄嬛因受宠即将封妃,皇后暗中派人剪坏了甄嬛封妃时穿的礼服,设计甄嬛穿上了纯元皇后的旧礼服。皇上见后勃然大怒并将甄嬛禁足养胎。而后甄嬛知晓自己所获恩宠来源于长相酷似纯元皇后而心灰意冷,生下女儿后自请出宫去甘露寺修行。
宛宛类卿事件之前,甄嬛亲信的丫鬟和好友沈眉庄甚至其他妃嫔言谈中皆认为皇上真爱于她。在这组人际关系中,其他人的艳羡、嫉妒的言语和态度就是甄嬛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她通过这些印象认为皇上是因为她知书达理、善解人意、与其他的妃嫔不同而与她心灵相通。这就是“镜中我”的作用机制。
宛宛类卿事件之后,甄嬛的自我出现了“主我”与“客我”的矛盾。甄嬛的“主我”是愿与皇上心意相通、以夫妻关系平等相处,甄嬛的“客我”来自于皇上的期待——当好纯元皇后的替身、做一个温顺、乖巧的嫔妃而不是妻子。
在甄嬛的内心,“主我”与“客我”交织斗争,最终形成了新的“自我”——追求纯真、平等的爱情,对皇上心灰意冷并断绝关系。这最终表现在甄嬛的自请出宫去甘露寺修行的行为上。
在米德看来,人际关系对人的社会化至关重要,我们刚刚只分析了甄嬛所考虑的皇上的期待。其实甄嬛的“自我”意识形成不止皇上期待所形成的“客我”,还有她家庭、好姐妹眉庄、亲信甚至与她的宫斗对手等人的期待。
“镜中我”强调的是直接与他人互动特别是通过语言的互动获得的他人关于自己的期待,从而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中认识自己。所以“镜中我”是人际传播的社会化机制。
“主我与客我”的互动结果形成新的“自我”,也就是改变。改变是在内心中把自己已有的意识与他人的期待做思考,我们会考虑他人的看法是否有合理性或者对自己生存有帮助,从而改变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主我与客我”是人内传播的社会化机制。
最后是人本主义中的自我概念
罗杰斯将米勒的主我和客我进行整合,认为自我包含与“我”有关的所有知觉、想法和价值,人是理性的,自立的,有正面的人生趋向;人是建设性的,社会性的,值得信任,可以合作;人本身具有能力去有效地解决个人的问题;人的行为是基于对自己的看法,透过与环境的相交而形成的。
罗杰斯也在临床工作中提出了理想自我的概念,就是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实我是谁?我来自那里?我将去往何处?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人在人生发展的历程中早晚会经历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觉醒年代》这个电视剧,在那个时候就是因为那样一批人的思想觉醒,才选择了一个正确的道路,我们今天才有幸福的生活。
如果觉醒年代中的人物距离我们太远,2021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的胜利,但是整个脱贫攻坚的过程大家都有所经历,给大家分享一首歌《愚公》,脱贫攻坚的干部们为什么会选择牺牲自己换得脱贫攻坚的胜利,这不是让大家都去做牺牲生命的事情,而是我们要明白我们要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呢?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对自己是否满意?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也希望大家带着这三个问题去面对未来的选择,树立目标,因为认识自我是为了更好的调试自我,以便积极规划、塑造自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希望做成什么事,能力是否和梦想匹配,树立合理的目标,并付之努力,积极规划和思考,有助于我们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