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城建“心”书共享时|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发布时间:2023-07-19    浏览次数:    来源:

要让孩子们急切地期待明天的日子

要让明天能预示给他们带来新的欢乐

要让他们夜里能梦见太阳洒向大地的银色火星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30多年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与反思,在全世界影响甚广。


本书阐述了作者对学前预备班和小学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以及在“快乐学校”开展的诸多创造性劳动,从学生的身体健康、精神培养、艺术培养、阅读培养等各个方面出发,努力将学生塑造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书中展现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热爱孩子、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的一生。

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成为“诗人”



“诗的创作始于目睹美,大自然的美能锐化知觉,激发创造性思维,使言语为个人体验所充实。”


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成为“画家”


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不单纯是在把周围世界中的某一种东西搬到纸上,而是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进入了这个世界,并作为美的创造者欣赏着这种美。”

“原来小孩子看世界有他们自己的眼光,有他们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上的语言,不论你怎样努力,也是无法仿效的。”


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成为“哲学家”


“渴求了解的愿望越强烈,理解周围世界各种现象的感觉器官就越敏锐,感知器官同思维的联系就越细致。”


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成为“音乐家”


“音乐美的源泉在于周围世界的美”。童年不能没有游戏和童话,同样也不能没有音乐。

一切好的品质在少年时期“消失”,必然有一个前提,即好的品质根本没有形成。



只有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智力、感情和审判水平——同时符合其进一步发展要求的东西,才能进入他的精神世界。


善良之情应当在童年扎根下来,而人性、仁慈、抚爱、同情心则在劳动中、在爱护和关怀周围世界的美中产生。


”尽力使学生不为追求分数,而为体验智力上激动人心的感情而去发奋学习。”

劳动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达到教育过程中一系列属于各个方面——社会、思想、道德、智力、创造美、美学、情感——目的的一种手段。



不能教孩子们去说他们还没理解的词语,否则那些为人们视为神圣的东西会因此而变成毫无意义的空谈。


只有当“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对祖国语言的崇拜”这四种崇拜心理控制学校时,学校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中心。


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Сердце отдаю детям



Copyright © 2022 HUUC.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城建学院 学工部(处) 版权所有   豫ICP备13012610号豫公网安备 41040202000040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