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往事》是侯孝贤导演的自传电影,讲述了阿孝幼年随家人迁居到台湾。他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两个弟弟。刚到台湾没几年的父母,不时告诉子女,在大陆的种种往事。而祖母则不断要阿孝咕陪她走回大陆老家。影片简单而真实,现实而有情,侯
孝贤仍用他那轻缓有度,节调沉闷的叙事镜头告诉我们那些曾经不幸的往事终成令人难忘的温情回忆——人生很短,童年很长。


童年的侯孝贤被祖母亲切地唤为阿孝咕,祖母也是阿孝童年里唯一让他感受得到理解与爱的长辈。父母是阿孝童年教育的主要“肇事者”导演刻画了一个刻板严肃,常年埋头与书桌对子女的教育置之不理的老父亲。还有一个崇拜父亲,终日只忙碌家务活照顾身体羸弱父亲,同样对子女的教育视若无睹的母亲。就是这种家庭背景,身体失忆的祖母给了他童年应得的关心,让阿孝的童年真正完整。每当祖母的喊叫声伴随着一缕又一缕炊烟而来,阿孝就知道该回家吃饭了。年迈的祖母一直唠叨着要回大陆,在她残存的记忆中,有一条路可以走回大陆,她要带着阿孝咕去广东祖宗庙堂拜祭祖宗。阿孝得知考上了中学后,喜悦的阿孝一字不漏地告诉父亲。老师在他的课桌上用粉笔打了勾,告诉他考上了。但麻木的父亲听到消息,却没有表现任何兴奋的感觉,只是平淡地鼓励他努力学习。但就是这稳定的家庭氛围被父亲的突然离世彻底打破。


父亲的死突如其来,突然到阿孝没有到过多伤心的年龄,阿孝继续向上长,渐渐进入了青春期。受青春懵懂和他人影响,阿孝混入帮派,打架斗殴,抢劫赌博,他以为只有用这种方式发泄过剩的精力,才配得上叫热血青春。为替父母分担这个偌大的家庭重担,大姐毅然放弃念已经考上的大学,协助母亲照料家人,分担家务。可在这时,母亲突然检查出患有喉癌,大姐回到家主持大局,安排母亲去台北医院治疗,规划母亲离开后家中的几个弟弟如何生活。母亲也走了,家中更加空了。成长就是在不断丢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不断与最亲的人进行突如其来的告别。这种被硬生生撕裂的亲密关系,迷茫的阿孝碰上青春期的懵懂这促使他喜欢上一位女同学,她很像他的姐姐,温文尔雅。青春的荷尔蒙使他躁动不安,想着心爱的女孩,却和一群小混混战战兢兢摸到红灯区,幼稚的阿孝以为自己完成了男人的成年仪式。然而突如其来的又一次变故让阿孝的生活雪上加霜,操劳一生的母亲,最终死于喉癌。临死的时候,阿孝听到瘫倒在榻榻米上的母亲传来阵阵呕吐声,让他变得对死亡极度恐惧。在母亲的葬礼上,阿孝痛哭流涕,就像刚出生时一样,不分时段,眼泪总是夺眶而出。母亲去世之后,一家人聚在一起整理父母的遗物,发现了父亲亲手写的自传,才明白为什么父亲一直对他们如此冷淡:因为父亲患有严重肺病,吃饭的碗筷都是单独使用的,也不能和子女靠的太近,以免传染给家人。这不禁令人唏嘘,命运让有情人变成无情人。阿孝给那个恬静女孩递上了一封情书,女孩转头对他说等他考上大学再说。


爱情的力量总是那么一涌而出,一发而不可拾,阿孝从此努力学习,奋勇向上。虽然被爱情唤醒的阿孝因为女孩的搬家没能和女孩走到一起,但借此机遇,他的生活也彻底走上正轨,成为后来的大导演侯孝贤。家里的孩子长大后,都离开了家,祖母一人生活在日式老宅,终日躺在病榻上。岁月从指间悄悄溜走,等到祖母的尸体被发现时与她一同离世的还有她那一生可望而不可及的归乡梦。